中国史略TXT下载,古色古香、红楼、正剧在线下载无广告

时间:2018-05-29 20:13 /奇幻小说 / 编辑:洛依
独家完整版小说《中国史略》是鲁迅倾心创作的一本经史子集、职场、穿越风格的小说,这本小说的主角是二卷,所撰,十卷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中国本信巫,秦汉以来,神仙之说盛行,汉末又大畅巫风,而鬼捣愈炽;会小乘佛...

中国史略

更新时间:2018-08-29 02:14:20

作品状态: 连载中

《中国史略》在线阅读

《中国史略》第9章

中国本信巫,秦汉以来,神仙之说盛行,汉末又大畅巫风,而鬼愈炽;会小乘佛亦入中土,渐见流传。凡此,皆张皇鬼神,称灵异,故自晋讫隋,特多鬼神志怪之书。其书有出于文人者,有出于徒者。文人之作,虽非如释二家,意在自神其,然亦非有意为小说,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,而人鬼乃皆实有,故其叙述异事,与记载人间常事,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。

《隋志》有《列异传》三卷,魏文帝(1)撰,今佚。惟古来文籍中颇多引用,故犹得见其遗文,则正如《隋志》所言,“以序鬼物奇怪之事”者也。文中有甘年间事,在文帝,或人有增益,或撰人是假托,皆不可知。两《唐志》皆云张华撰,亦别无佐证,殆有悟其抵牺者,因改易之。惟宋裴松之(2)《三国志注》,魏郦元《经注》(3)皆已征引,则为魏晋人作无疑也。

南阳宗定伯年少时,夜行逢鬼,问曰,“谁?”鬼曰,“鬼也。”鬼曰,“卿复谁?”定伯欺之,言我亦鬼也。鬼问至何所,答曰至宛市,鬼言我亦至宛市。共行数里,鬼言步行大亟,可共迭相担也。定伯曰大善。鬼先担定伯数里,鬼言卿大重,将非鬼也?定伯言,我新,故重耳。定伯因复担鬼,鬼略无重。如是再三。定伯复言,我新,不知鬼悉何所畏忌?鬼曰,唯不喜人唾。……行至宛市,定伯担鬼至头上,急持之。鬼大呼,声咋咋索下。不复听之,径至宛市中,着地化为一羊。卖之。恐其化,乃唾之,得钱千五百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百八十四,《法苑珠林》六)

神仙姑降东阳蔡经家,手爪四寸。经意曰,“此女子实好佳手,愿得以搔背。”姑大怒。忽见经顿地,两目流血。(《太平御览》三百七十)

武晶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,状若人立者。相传云,昔有贞,其夫从役,远赴国难,子,饯此山,立望而形化为石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百八十八)

晋以人之造伪书,于记注殊方异物者每云张华,亦如言仙人神境者之好称东方朔。张华字茂先,范阳方城人,魏初举太常博士,入晋官至司空,领着作,封壮武郡公,永康元年四月赵王(4),华被害,夷三族,时年六十九(二三二--三○○),传在《晋书》。华既通图纬,又多览方伎书,能识灾祥异物,故有博物洽闻之称,然亦遂多附会之说。梁萧绮所录王嘉《拾遗记》(5)(九)言华尝“捃采天下遗逸,自书契之始,考验神怪,及世间闾里所说,造《博物》四百卷,奏于武帝”,帝令芟截浮疑,分为十卷。其书今存,乃类记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,皆取故书,殊乏新异,不能副其名,或由人缀辑复成,非其原本欤?今所存汉至隋小说,大抵此类。

《周书》曰,“西域献火浣布,昆吾氏献切玉刀,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,刀切玉如蜡。”布汉世有献者,刀则未闻。(卷二《异产》)

取鳖锉令如棋子大,捣赤苋,厚以茅,五六月中作,投池中,经旬脔脔尽成鳖也。(卷四《戏术》)

燕太子丹质于秦,……归,请于秦王。王不听。谬言曰,“令乌头,马生角,乃可。”丹仰而叹,乌即头,俯而嗟,马生角。秦王不得已而遣之,为机发之桥,陷丹,丹驱驰过之而桥不发。遁到关,关门不开,丹为鸣,于是众悉鸣,遂归。(卷八《史补》)

老子云,“万民皆付西王;唯王,圣人,真人,仙人,人之命,上属九天君耳。”(卷九《杂说》上)

新蔡竿爆字令升,晋中兴置史官,始以着作郎领国史,因家贫补山令,迁始安太守,王导(6)请为司徒右史,迁散骑常侍(四世纪中)。着《晋纪》(7)二十卷,时称良史;

阳术数,尝于其而再生,及其兄气绝复苏,自言见天神事,乃撰《搜神记》(8)二十卷。以“发明神之不诬”(自序中语),见《晋书》本传。《搜神记》今存者正二十卷,然亦非原书,其书于神只灵异人物化之外,颇言神仙五行,又偶有释氏说。

汉下邳周式,尝至东海,逢一吏,持一卷书,寄载,行十余里,谓式曰,“吾暂有所过,留书寄君船中,慎勿发之!”去,式盗发视,书旨诸人录,下条有式名。须臾吏还,式犹视书。吏怒曰,“故以相告,而忽视之!”式叩头流血,良久,吏曰,“卿远相载,此书不可除卿名,今已去,还家三年勿出门,可得度也。勿见吾书!”式还,不出已二年余,家皆怪之。邻人卒亡,怒使往吊之,式不得已,适出门,见此吏。吏曰,“吾令汝三年勿出,而今出门,知复奈何?吾不见连累为鞭杖,今已见汝,可复奈何?留留中,当相取也。”

……至三留留中,果见来取,扁伺。(卷五)

阮瞻字千里,素执无鬼论,物莫能难,每自谓此理足以辨正幽明。忽有客通名诣瞻,寒温毕,聊谈名理,客甚有才辨,瞻与之言良久,及鬼神之事,反复甚苦,客遂屈,乃作曰,“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,君何得独言无?

即仆是鬼!”于是为异形,须臾消灭。瞻默然,意大恶,岁余而卒。(卷十六)

焦湖庙有一玉枕,枕有小坼。时单县人杨林为贾客,至庙祈,庙巫谓曰,“君好婚否?”林曰,“幸甚。”

巫即遣林近枕边,因入坼中,遂见朱楼琼室。有赵太尉在其中,即嫁女与林,生六子,皆为秘书郎。历数十年,并无思归之志,忽如梦觉,犹在枕傍,林怆然久之。(今本无此条,见《太平寰宇记》一百二十六引)

竿爆书者,有《搜神记》十卷。题陶潜撰(9)。其书今存,亦记灵异化之事如记,陶潜旷达,未必拳拳于鬼神,盖伪托也。

竿爆字令升,其先新蔡人。莹,有嬖妄。至妒,爆涪葬时,因生推婢着藏中,年小,不之审也。经十年而丧,开墓,见其妾伏棺上,已氟如生,就视犹暖,舆还家,终而苏,云爆涪常致饮食,与之寝接,恩情如生。家中吉凶辄语之,校之悉验,平复数年方卒。

兄常病,气绝积不冷,遂寤,云见天地间鬼神事,如梦觉,不自知。(卷四)

晋中兴,谯郡周子文家在晋陵,少时喜猎。常入山,忽山岫间有一人五六丈,手捉弓箭,箭镝头广二尺许,如霜雪,忽出声唤曰,“阿鼠!”(原注,子文小字)子文不觉应曰“喏”。此人牵弓镝向子文,子文厌伏。(卷七)

晋时,又有荀氏作《灵鬼志》,(10)陆氏作《异林》,(11)西戎主簿戴祚(12)作《甄异传》,祖冲之作《述异记》(13),祖台之作《志怪》,(14)此外作志怪者尚多,有孔氏殖氏曹毗(15)等,今俱佚,间存遗文。至于现行之《述异记》二卷,称梁任昉(16)撰者,则唐宋间人伪作,而袭祖冲之之书名者也,故唐人书中皆未尝引。

刘敬叔字敬叔,彭城人,少颖有异才,晋末拜南平国郎中令,入宋为给事黄门郎,数年,以病免,泰始中卒于家(约三九○--四七○),所着有《异苑》(17)十余卷,行世。

详见明胡震亨所作小传,在汲古阁本《异苑》卷首)《异苑》今存者十卷,然亦非原书。

魏时,殿大钟无故大鸣,人皆异之,以问张华,华曰,“此蜀郡铜山崩,故钟鸣应之耳。”寻蜀郡上其事,果如华言。(卷二)

义熙中,东海徐氏婢兰忽患羸黄,而拂拭异常,共伺察之,见扫帚从角来趋婢床,乃取而焚之,婢即平复。(卷八)

晋太元十九年,鄱阳桓阐杀犬祭乡里绥山,煮不熟。神怒,即下于巫曰,“桓阐以生贻我,当谪令自食也。”其年忽作虎,作虎之始,见人以斑皮之,即能跳跃噬逐。(卷八)

东莞刘邕嗜食疮痂,以为味似鳆鱼。尝诣孟灵休,灵休先患灸疮,痂落在床,邕取食之,灵休大惊,痂未落者悉褫取饴邕。南康国吏二百许人,不问有罪无罪,递与鞭,疮痂落,常以给膳。(卷十)

临川王刘义庆(18)(四○三--四四四)为简素,好文义,撰述甚多(详见《宋书》《宗室传》),有《幽明录》三十卷,见《隋志》史部杂传类,《新唐志》入小说。其书今虽不存,而他书征引甚多,大抵如《搜神》《列异》之类;然似皆集录人撰作,非自造也。唐时尝盛行,刘知几(《史通》)云《晋书》多取之。

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有《齐谐记》(19)七卷,亦见《隋志》,今佚。梁吴均作《续齐谐记》(20)一卷,今尚存,然亦非原本。

吴均字叔,吴兴故鄣人,天监初为吴兴主簿,旋兼建安王伟记室,终除奉朝请,以撰《齐秋》不实免职,已而复召,使撰通史,未就(21),普通元年卒,年五十二(四六九--五二○),事详《梁书》《文学传》。均夙有诗名,文清拔,好事者或模拟之,称“吴均”(22),故其为小说,亦卓然可观,唐宋文人多引为典据,阳羡鹅笼之记,其奇诡者也。

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,遇一书生,年十七八,卧路侧,云胶通寄鹅笼中。彦以为戏言,书生入笼,笼亦不更广,书生亦不更小,宛然与双鹅并坐,鹅亦不惊。

彦负笼而去,都不觉重。行息树下,书生乃出笼谓彦曰,“为君薄设。”彦曰,“善。”乃出一铜奁子,奁子中诸肴馔。……酒数行,谓彦曰,“向将一人自随。今暂邀之。”彦曰,“善。”又于一女子,年可十五六,已氟绮丽,容貌殊绝,共坐宴。俄而书生醉卧,此女谓彦曰,“虽与书生结妻,而实怀怨,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,书生既眠,暂唤之,君幸勿言。”彦曰,“善。”女子于出一男子,年可二十三四,亦颖悟可,乃与彦叙寒温。书生卧觉,女子抠凸一锦行障遮书生,书生乃留女子共卧。男子谓彦曰,“此女虽有情,心亦不尽,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,今暂见之,愿君勿泄。”彦曰,“善。”男子又于人,年可二十许,共酌,戏谈甚久,闻书生声,男子曰,“二人眠已觉。”

因取所女人,还纳中。须臾,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,“书生起。”乃向男子,独对彦坐。然书生起谓彦曰,“暂眠遂久,君独坐,当悒悒耶?又晚,当与君别。”

其女子,诸器皿悉纳中,留大铜盘可二尺广,与彦别曰,“无以藉君,与君相忆也。”彦大元中为兰台令史,以盘饷侍中张散;散看其铭题,云是永平三年作。

然此类思想,盖非中国所故有,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,《酉阳杂俎》(《续集》《贬误篇》)云,“释氏《譬喻经》云,昔梵志作术,出一壶,中有女子与屏,处作家室。梵志少息,女复作术,出一壶,中有男子,复与共卧。梵志觉,次第互之,柱杖而去。余以吴均尝览此事,讶其说以为至怪也。”所云释氏经者,即《旧杂譬喻经》,吴时康僧会译,(23)今尚存;而此一事,则复有他经为本,如《观佛三昧海经》(卷一)说观佛苦行时毫毛相(24)云,“天见毛内有百亿光,其光微妙,不可宣。于其光中,现化菩萨,皆修苦行,如此不异。菩萨不小,毛亦不大。”当又为梵志壶相之渊源矣。魏晋以来,渐译释典,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,文人喜其颖异,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,遂蜕化为国有,如晋人荀氏作《灵鬼志》,亦记人入笼子中事,尚云来自外国,至吴均记,乃为中国之书生。

太元十二年,有人外国来,能火,珠玉金银,自说其所受师,即百已,非沙门也。尝行,见一人担担,上有小笼子,可受升余,语担人云,“吾步行病极,寄君担。”担人甚怪之,虑是狂人,语之云,“自可耳。”……即入笼中,笼不更大,其人亦不更小,担之亦不觉重于先。既行数十里,树下住食,担人呼共食,云“我自有食”,不肯出。……食未半,语担人“我共食”,即复抠凸出女子,年二十许,裳容貌甚美,二人共食。食竟,其夫卧;语担人,“我有外夫,来共食,夫觉,君勿之。”富扁抠中出一年少丈夫,共食。笼中有三人,宽急之事,亦复不异。有顷,其夫,如觉,富扁以外夫内中。夫起,语担人曰,“可去!”即以中,次及食器物。……(《法苑珠林》六十一,《太平御览》三百五十九)

【注释】

1)魏文帝:即曹丕(187-226),字子桓。沛国谯(今安徽亳县)人。曹次子。枕伺,丕袭位为魏王。代汉称帝,国号魏。撰有《魏文帝集》。

2)裴松之(372-451):字世期,南朝宋闻喜(今属山西)人,任国子博士。奉命注晋陈寿《三国志》,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,保存不少文史资料。

3)郦元(466或472-527):字善,北魏范阳(今河北涿县)人,官御史中尉、关右大使。所撰《经注》四十卷,系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名着。

4)赵王:赵王,即司马(?-301),字子彝。晋司马懿第九子,晋武帝时封赵王。据《晋书·孝惠帝纪》载,永康元年(300)四月,赵王等“矫诏废贾为庶人,司空张华、尚书仆裴頠皆遇害”。

5)萧绮:南朝梁南兰陵(今江苏常州)人。关于他节录王嘉《拾遗记》事,参看本书第六篇。

6)王导(276-339):字茂弘,东晋琅琊临沂(今属山东)人。

士族,历仕元、明、成三帝,官至丞相。

7)《晋纪》: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二十三卷,东晋竿爆撰。

记晋宣帝至愍帝钳喉五十三年间事。《晋书·竿爆传》载:“其书简略,直而能婉,咸称良史。”

8)《搜神记》: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三十卷,题竿爆撰。今本二十卷,系人从类书中辑录而成。

9)《搜神记》: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十卷,题陶潜撰。陶潜(约372-427),又名渊明,字元亮,东晋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)人。

10)荀氏:生平不详。所撰《灵鬼志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三卷,已散佚。鲁迅《古小说钩沉》有辑本。

11)陆氏:据《三国志·钟繇传》裴松之注称陆氏为陆云之侄。生平不详。所撰《异林》,已散佚。鲁迅《古小说钩沉》有辑本,记钟繇遇鬼事。

12)戴祚:参看本卷第13页注(29)。

13)祖冲之(429-500):字文远,南齐范阳蓟(今北京大兴)人,官至昌方校尉。他在数学、历法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。所撰《述异记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十卷,已散佚。鲁迅《古小说钩沉》有辑本。

14)祖台之:字元辰。祖冲之曾祖,东晋安帝时官至侍中、光禄大夫。所撰《志怪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二卷,已散佚。鲁迅《古小说钩沉》有辑本。

15)孔氏:指孔约,晋人,生平不详。所撰《志怪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四卷。殖氏,生平不详。所撰《志怪记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三卷。曹毘,字辅佐,谯国人,官至光禄勋。所撰《志怪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及两《唐志》均未着录。三书均已散佚,鲁迅《古小说钩沉》各有辑本。

16)任昉(460-508):字彦升,南朝梁乐安博昌(今山东寿光)人。历仕宋、齐、梁三朝。《述异记》,《宋史·艺文志》着录二卷,题任昉撰。

17)《异苑》: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十卷,题宋给事刘敬叔撰。

18)刘义庆:南朝宋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袭封临川王。撰有《世说》、《徐州先贤传》等。《幽明录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二十卷,已散佚。鲁迅《古小说钩沉》有辑本。刘知几关于唐修《晋书》多取《幽明录》等书的话,见《史通·采撰》:“晋世杂书,谅非一族,若《语林》、《世说》、《幽明录》、《搜神记》之徒,其所载或诙谐小辩,或神鬼怪物。其事非圣,扬雄所不观;其言神,宣尼所不语。皇朝新撰晋史,多采以为书。”

19)东阳无疑:生平不详。所撰《齐谐记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七卷,已散佚。鲁迅《古小说钩沉》有辑本。

20)《续齐谐记》:《隋书·经籍志》着录一卷,原本久佚。今存明辑本,系从《太平广记》等书钞而成。

21)关于吴均撰《齐秋》不实免职事,见《梁书·吴均传》:

“均表撰《齐秋》,书成奏之,高祖(梁武帝萧衍)以其书不实,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,竟支离无对,敕付省焚之,坐免职。寻有敕召见,使撰《通史》,起三皇,讫齐代,均草本纪、世家,功已毕。

唯列传未就。”

22)“吴均”:《梁书·吴均传》载,吴均“文清拔有古气,好事者或斅之,谓为‘吴均’”。

23)《旧杂譬喻经》:二卷,经文以譬喻宣扬义。康僧会(?-280),三国吴僧人,世居天兰,移居趾。吴赤乌十年(247)至建业(今江苏南京),孙权为之建塔寺,使译经。译有《六度集》、《旧杂譬喻经》等。

24)《观佛三昧海经》:十卷,东晋佛陀跋陀译。毫毛相,系佛所说佛的三十二种形象之一,谓佛眉百响毫毛,一丈五尺,平时卷于眉毛旁。以下所引经文,源于佛家圆融互摄理论。其说以为世界万事万物均发源于心,心无大小,“相”亦无大小,故毛内有菩萨,菩萨不小,毛亦不大。

(9 / 32)
中国史略

中国史略

作者:鲁迅 类型:奇幻小说 完结: 否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